甘熙宅第(甘熙故居和海清的关系)原创二更更南京2018-12-07 17:19:00
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又称甘熙宅第或甘家大院,占地面积14060平方米,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 明城墙并称“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私人宅邸。
(资料图)
没去过玄武湖就不算了解南京,没去过新街口就不算了解南京,没去过南京大学也不算了解南京。
可是要让我说,没去过甘熙故居,那才叫真的不了解南京。
这里面藏着太多南京的秘密,不交个20块钱门票,恐怕是没办法知道的。
▲一面白墙将甘家大院与外面的市井烟火隔绝开来。
在距离夫子庙不远的地方,中山南路和府西街交汇处,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巷子里有一扇小木门,门里藏着的,是南京最独到的深秋古韵。
这一片青瓦白墙的旧宅,就是甘熙故居,也是人们常常会提起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一半是风光如画
甘熙故居可以说是南京人的“世外花园。”出入的大门其实非常小,走进去才知道别有洞天。
比起不远处的夫子庙和老门东,甘熙故居的一片静谧,在城市喧嚣中反倒显得有点不太自然。
甘熙故居的主体,当然是这“九十九间半”的房屋了。
数学不好的,麻烦你就不要一间一间地数了,过来人告诉你,不但数不清,而且会迷路。
其实甘熙故居里的屋子远不止九十九间半,只是因为当时皇家规定民间住宅不得超出百间,主人甘熙曾在朝为官,深知法规,因此对外宣称"九十九间半"。
这些老宅建筑在徽派和苏式风格之中又有着老秦淮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甘熙故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
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讲究数代同堂,和谐相处,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
传说院子里曾有32口水井,现在已经发现并恢复的水井有9口,如此设计可不仅是为了方便用水,也是深有讲究的。
▲如此优雅的挑檐和各种精美的建筑细节,在甘熙故居里随处可见。
如今甘熙故居有藏书楼、家庙、书房、花园等,可谓足不出户就可以过好小日子。
棕红色门窗典雅古朴,黑褐色门窗庄严厚重,映衬着白粉色的墙壁,在深秋,和每一片发黄的树叶相互辉映,使每一种色彩都变得格外显眼。
▲ 几场秋雨过后,庭院里的树叶落了一地,但是墙上的爬山虎却依然层层叠叠。
阳光透过斑驳的门窗和古老的藤蔓照进院子里的古井,秋风吹过墙角的翠竹,竹叶飒飒作响。
每一方庭院都是不同的造景摆设,也都是不一样的江南深秋。
▲ 临展厅的三扇门正对着不同形态的三棵树,造景上独具匠心。
每一扇精致古朴的雕花门屏都是一个天然的取景格,不用特意寻找角度,对着每一扇门窗都能拍出最美的风景。
超大一面白墙可以让你随意凹造型,怎么拍都好看。你和拍照教科书之间,可能也就差这一面白墙了。
▲ 连接各个门厅的除了庭院之外,就是这一条条重重的回廊。
甘熙故居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后花园里的那座藏书楼,取名“津逮楼”。虽然甘家祖上经商起家,却一直以读书为荣,更把藏书读书作为治家之道。
与其他藏书楼不同,当年不仅亲朋好友可以来这里读书、借书,这里还刊印、出版许多善本秘笈,传播文化造福后人。于是,这“津逮楼”也就拥有了“金陵第一藏书楼”的美誉。
▲藏书楼的灯一直开着,当年这里曾经藏有三十卷的宋刻《金石录》。
除了读书、藏书,甘熙故居还是江南知名的昆曲大院。
当年被称为“江南笛王”的甘贡三,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酷爱昆曲,不但擅三弦、琵琶,更精于笙、箫、笛,还把昆曲工尺谱改为简谱,便于普及。
甘贡三还与“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把甘家大院作为“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的活动场所,不但吸引了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奚啸伯等戏曲名家常来交流,还有像林散之、唐圭璋这样的知识分子也来参与曲会活动。
▲甘家大院里的昆曲舞台。
甘贡三一直倡导家族子女都要学习昆曲,他的五个子女——长子甘南轩、次子甘涛、三子甘律之、长女甘长华、幼女甘纹轩,不仅有昆曲名家,更有为了昆曲传播贡献出毕生精力者,其中甘涛就成了一代民乐宗师。
昆曲文化还会产生间接影响,比如甘贡三的长女甘长华,她的先生汪剑耘师从梅兰芳,成为享有“南京梅兰芳”之誉的艺术家。三子甘律之的妻子严凤英,正是在甘家受到艺术熏陶,成为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如今的甘家大院里,还保留着当年甘律之和严凤英的“爱的小屋”。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旧居。
如今这里也挂牌“南京昆曲社”,现任社长是甘贡三的外孙女汪小丹。60多年来培养和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票友,推动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南京昆曲社”也成为南京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重庭叠院,穿过层层回廊,就看到甘家大院里藏着的江南园林,旧时飞檐和亭台楼阁,以及落在水面的金黄色落叶。
▲《新视线》“南京女孩”系列,就是选在甘熙故居为海清拍摄了那组照片,其中一张就在这座小桥上。
甘熙故居搭配江南屋宅庭院的沧桑痕迹,无一不在彰显着南京的深秋韵味。
时光流转,飘落在每一片红透了的枫叶上,衬得枫叶更加温柔,也更有历史的沉淀感。
甘熙故居的深秋是内敛而沉稳的,不张扬,不风风火火,低调又好看。
▲枫叶还有一半没有红透,也不知道如今是深秋还是初冬了。
一半是民俗古韵
甘熙故居另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身份,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魂,想了解南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来这里转转。
▲大院里的一间专属私塾教室。
里面的每一处宅院都展示了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为了重现老南京民俗民情,剪纸、拉洋片、抖嗡、魔术、竹刻、绳结、绒花、微雕……二十多位老艺人都搬进了甘熙故居。
现场,老艺师们一人守着一间屋子,只要你想学,他们就会认真教你。
▲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老师亲手制作的绒花饰品。
手艺的传承,正需要他们这种静得下心来的人。
逛遍甘熙故居,能在这些优雅精致的民居建筑中触碰到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从历史的尘埃里,感知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高淳当地春节时用来舞玩的大竹马灯,用的是红绿搭配的撞色。
除了传统非遗手艺,甘熙故居里还有最恩正的老南京民俗大全。
各个地区与育儿有关的传统习俗和有趣经验,这里都有,比如抓周、称重等等,带着孩子来还能体验一下从前的生活。
▲从前,孩子们就在这个簸箕里参与“抓周”体验。
每到周末,京剧、南京吆喝以及最有秦淮旧影的南京白局都会在大院里轮番上演。
南京白局用最正宗的老南京话,唱出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也唱出了老秦淮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
▲甘熙故居里的梨园雅韵戏台,每周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表演。
在半部白局中,你会感觉到这一面墙的界限更加分明,所有的灯光烟火都被隔绝在了墙外,只剩下你独自穿越时光,去探寻充满古韵的旧日时光。
甘熙故居的秋日要比整个南京的秋天都长,在这个分不清是深秋还是初冬的时节,不妨去走一走逛一逛,抓住南京秋日的小尾巴。
时光流转数百年,老城南闹市中的甘熙故居,就这样温柔地静立于岁月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