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颈就戮(引颈就戮和引颈受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于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临终前留下遗诏,以其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继承帝位,并将载淳托孤给以肃顺为首的八位朝廷重臣。
然而令咸丰帝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在他死后不久,自己的宠妃野心勃勃、贪恋权力的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哗变,一举铲除他所指定的八位辅政大臣,并最终得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成为了晚清最后几十年清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因为这场政变发生了辛酉年,故史学界通常将其称之为“辛酉之变”。
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咸丰帝托孤的八位大臣,都是当时在宦海沉浮多年的朝廷重臣,谋略心机应该都不亚于青年丧夫,还未过而立之年的慈禧,为何这八位老臣会在辛酉之变中,被慈禧这样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丫头片子”一网打尽?
咸丰帝自身安排失当
咸丰帝“北狩”热河之后,由于国事困扰、奢侈享乐无度,再加上自身身体素质较差,有肺痨的痼疾,因此很快便一病不起。自知来日无多的咸丰帝,便在自己病重之后开始了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
首先是继承人问题,咸丰帝只有载淳一个儿子,因此皇位继承人自然应该是载淳,但当时的载淳还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单凭一个懵懂无知的6岁幼帝的力量,自然无力支撑起他留下的这个庞大的帝国。
一旦自己驾崩,不仅野心勃勃的叶赫那拉氏会效法吕雉、武则天等人的先例,趁儿子年幼之机上位执政,从而形成后宫干政的局面,就连自己的兄弟恭亲王奕䜣,也有可能对皇位有觊觎之心。(毕竟当年如果不是咸丰帝,在道光帝面前的藏拙示仁的“戏精”之举,坐上皇帝宝座的极有可能是更有才干的恭亲王,而非咸丰帝)
思来想去,就只有以肃顺为首的热河派较为可靠,因此咸丰帝便在临终前,做出了托孤肃顺等人的决定,但咸丰帝对肃顺等人也并非完全信任,为防止在自己死后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咸丰帝并未将权力完全交到八位大臣手中,而是给予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每人一个章。
规定八大臣做出的决议,都必须要经过两宫太后盖章之后才能生效,简单来说,八大臣有做出决议的权力,但需要最终得到两宫太后的点头,两宫太后没有做出决议的权力,却能够决定八大臣做出的决议是否有效,原意是要让八大臣与以慈安、慈禧为代表的后宫势力,相互制衡,防止权臣专权与后宫干政任何一种局面的出现。
咸丰帝的这一安排看似完美,实际上却存在着巨大的漏洞,让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在事实上掌握了最终的决策权,更何况恭亲王奕䜣在朝中也拥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一旦慈禧与恭亲王联手对付八大臣,那么咸丰帝死前为自己的宝贝儿子,同治帝载淳接班而精心布置的权力平衡就会被打破。
八大臣未能掌握兵权
“枪杆子里出政权”,掌握一个政权的关键就在于把兵权牢牢地抓在手里,而肃顺等人在咸丰帝驾崩前后一心想着专权,却从来没有想过把兵权抓在自己手里,甚至还将御林军交了出去。
由此导致了在辛酉之变发生之时,没有兵权组织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抵抗,最终不得不在慈禧与恭亲王的联合打击之下引颈就戮。
八大臣在朝中树敌过多,较为孤立
肃顺是晚清少有的性情刚直的能臣,对晚清的很多弊政都直言不讳,不时弹劾满臣只知享乐,而不顾朝廷危亡,还向咸丰帝大力举荐一些有能力的汉臣,彻底得罪了那些躺在祖宗功劳簿上骄奢淫逸的满臣们,由此导致肃顺等人在朝中的孤立无援。
除了得罪了清王朝官僚集团的相当一部分人以外,肃顺还曾向咸丰帝提议,效法汉武帝诛杀钩弋夫人除掉慈禧,彻底消除后宫干政的后患,而咸丰帝考虑到儿子载淳年纪尚小,不忍儿子失去母亲,因此并未听从肃顺的建议诛杀慈禧,反而将此事告诉慈禧,从而让肃顺和慈禧之间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对于慈禧而言,肃顺集团的存在始终是对自己权位,乃至生命安全的一个威胁,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慈禧即便出于保命也要除掉肃顺,由此为辛酉之变的爆发埋下伏笔。
八大臣的过分轻敌
咸丰帝驾崩以后,大权在握的肃顺等人野心逐渐膨胀,在“姜还是老的辣”的心理作用的催化之下,肃顺等人即使明知慈禧的野心,也并未将这个才二十多岁的“丫头片子”放在眼里,在决策时根本把两宫太后当成傀儡晾在一边,而从来没有真正征询过她们的意见。
对慈禧的轻视也让肃顺集团疏于防范,以至于被慈禧轻松拿下,从位高权重的顾命大臣变为阶下之囚。
“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晚清名臣曾国藩对肃顺的评价。
因为以上四个原因,在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月二日夜,肃顺在护送咸丰帝梓宫返京途中,于密云被捕,不久后便被慈禧斩于菜市口刑场,时年四十五岁。慈禧也由此登上权力巅峰,开始了她长达四十余年的垂帘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