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的格律规则)
中国曾是诗歌的国度,在古代会写诗,那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
(相关资料图)
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文臣还是武将,男人还是女人,都爱写诗。
平民百姓张打油就因为喜欢写诗,成了“打油诗”的鼻祖,事迹流传千古。
央视CCTV1频道的《中国诗词大会》近些年大火,勾起了很多喜欢古诗词朋友的爱好。
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掀起了诗词热
很多人不仅满足于背诗,也想创作古诗,但是古诗有其自身的写作规范,它并不像现代诗歌那样随意,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不少人以为“古诗”就是“古代人写的诗”,这是不够清晰的。唐代以前的诗因为没有严密的格律规范,跟唐朝出现的近体诗有很大区别。
也就是说,唐代以前没有格律规范写的诗,称为古体诗,也就是古诗。唐代出现的有严密格律规范写的诗,叫做近体诗,又叫格律诗。
《中国诗词大会》中出现的绝大部分诗都是近体诗,比如从小背的《绝句》、《望庐山瀑布》、《枫桥夜泊》、《登鹳雀楼》、《春望》、《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
而《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则属于古体诗。
这篇文章,就主要聊聊近体诗的创作规范。
要写近体诗,就要懂近体诗的五个规范要求,分别是:一句数,二字数,三平仄,四对仗,五押韵。
首先,说句数。
近体诗的句数只有三种类型,即四句类,八句类,八句以上类。
四句类型的近体诗叫绝句,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静夜思》。
八句类型的近体诗叫律诗,比如杜甫《春望》、《春夜喜雨》。
八句以上的叫排律,比如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个比较难写,不建议初学写排律,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绝句和律诗中。
其次,说字数。
对近体诗来说,一句诗一般只有两种,一种是五个字,比如“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
另外一种是七个字,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日照香炉生紫烟”。
但是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有六个字的近体诗,比如王维的《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不过六字近体诗是很少见的,有兴趣可以学着写写,我们初学近体诗还是应以五字和七字为好。
结合前两点,近体诗有每句五个字,共四句的,也有共八句的两种类型;也有每句七个字,共四句的和共八句的两种类型。
这四种形式分别叫做: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加上八句以上的排律,一共是五种形式。
这些大家都容易理解,是小学初中都接触过的。
不过下面的问题就有点难度了。
其三,说平仄。
相信很多人都是卡在了平仄这一关上。但是平仄是近体诗的基本要素之一,对近体诗是至关重要的。
说平仄,就要说到汉字的声调,类似于拼音声调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但又有所不同。
古人把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四声中又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大致相当于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剩下的上、去、入三声都属于仄声,大致相当于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入声字比较特殊,是短促的仄声,比如像打招呼的“嘿”)。
平仄和后面的押韵问题,其实都涉及到了平水韵,古人写诗也要查韵书,了解字的平仄和韵脚,如果有创作需求不妨买一本《平水韵表》,或者手机下载APP辅助学习。
一首绝句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字。律诗中第三句、五句、七句最后一个字,也都是仄声字。剩下都是平声结尾(仄声韵的诗如春晓,不具有普遍性,这里不予考虑)。
另外绝句和律诗又有16种平仄写作格式,分别是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各自的四种情况:
首句平起入韵
首句平起不入韵
首句仄起入韵
首句仄起不入韵
这16种平仄格式包含了绝句和律诗所有平仄写作规范,网上搜索很容易就能得到。
平仄在近体诗中的应用,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同一句中平仄的转化。
二是上下句中平仄的对应。
比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两句诗中,同一句中每两个字就要变一次平仄。并且上下句中的平仄是完全对应的,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是标准的近体诗平仄格式。
以上内容还不全面,平仄的问题是很细化的,这里只是讲大致内容,不至让人于犯基本错误,深入了解可以参读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
其四,说对仗
对仗问题,主要是针对律诗而言,绝句没有硬性规定必须对仗。
我们都知道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律诗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句。
这其中首联和尾联也没有硬性规定必须对仗,而颔联和颈联则必须要求对仗。因此对仗问题就是指的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而言。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一词的由来。
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比如杜甫《春望》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对仗“家书”,名词对名词;“连”对仗“抵”;动词对动词;“三”对仗“万”,数量词对数量词,“月”对仗“金”,名词对名词。
律诗中的对仗很工整,后来的对联就脱胎于律诗,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对联中学习对仗问题。
比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对“白铁”名词对名词,“有幸”对“无辜”动词对动词,“埋”对“铸”动词对动词,“忠骨”对“佞臣”名词对名词。
关于对仗和对联,古人已经有很多优秀著作,比如《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对写对联很有帮助。
其五,说押韵
押韵中国人都不陌生,比如我们常听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一般也都是押韵的。
比如周杰伦、费玉清演唱的《千里之外》中的: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或许不该,
太遥远的相爱
琴声何来,生死难猜
用一生去等待
近体诗的押韵比流行歌词要严格的多,它需要有规范的韵脚,具体的说就是平水韵表,也就是我们第三点已经提到的。
近体诗中的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来”,拼音写为lai,l是声母,ai是韵母,猜cai,开kai,栽zai,苔tai,这些字和来的韵母相同,就可以用来押韵。
比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绝句或律诗中的韵,大多数都是要以平声韵做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仄声韵的诗就恰好相反。具体还是要参考平水韵表用韵。
平水韵就是古人根据他们的发声习惯,用来规范汉字用韵总结出来的韵书,它和现代汉语的韵是不完全一样的。
它把汉字分为106个韵部,分为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每部有若干字,需要用韵就从里面找。
但平水韵不少字已经和现代的声韵不同了,不如“黑”,在现代汉语读hei一声,属于平声字,但平水韵中属入声字,跟“赫”同音。
我们要写诗就要熟知平水韵,可以查资料抄写一份,有些诗词类书中也有附带。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多背书,熟知几种常用的韵,这样会为写诗提供不少方便。
现代已经有新编著的《中华新韵》,我们写诗不完全必拘泥于古人的韵,参考当代的韵书也是可以的。
这里说的五点其实属于近体诗的基本规范,如果展开说明一篇文章无论如何也讲不完,有兴趣可以读读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
另外还应该多读一些诗词鉴赏、经验、理论的书,也就是历代的诗话、词话,这里只推荐一本,就是袁枚的《随园诗话》,里面的干货非常多。
唐人也很多感慨写诗,诗圣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苦吟诗人贾岛也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写诗之不易。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诗词这朵中华文学中的奇葩,它承载的许多沁人心脾的情感,是很多白话文没办法表达的。
它不会随着旧时代的消失而消失,它会在在喜欢中华文化的人群中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