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困惑问庄子(庄子解人生的三大困境) 的知识大家了解吗?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人生困惑问庄子(庄子解人生的三大困境) 的介绍,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一起来了解下吧!
(资料图)
问庄子人生的困惑(庄子对人生三大困境的解答)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大多偏重于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探讨,而庄子的思想则侧重于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家园。庄子生活在诸侯国争霸,各国战争肆虐的战国时代。面对动荡的社会,各派都在寻找治愈社会弊病的良方。
孔子以仁义为救世之道,孟子以仁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互不侵犯为平乱之道。然而这一切都是远而不近利的,解决不了各国君主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孔子走遍天下,到处碰壁。孟子的话被认为是“迂腐而广于物”,墨子的苦行僧言行从来没有被世人所用。
当时只有法家、军事家、战略家才被君王所看重和采用,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攻伐为圣”。而法家、军事家、纵横家只能获得一时之利,却无法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也谈不上人性的完善和健全。
老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这是他们“万物由道而生”、“道法自然”等哲学命题的必然逻辑结论。
“无为而治”不是简单的消极无为。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道教也想拯救世界。它只反对任何具体的社会改革理论和方案,主张弃智仁义,恢复朴素,因为“我无所为,而民自乐;我如此安静,人民自以为是;我无所事事,人民富裕;我无欲则刚,民以淳朴。”
道家的政治哲学其实是对统治者的不良行为和强行干涉政策的一种反应,“无为”其实应该是“为善”。然而,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想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怕被迫称霸。他们怎么能耐心听这种“慢”的道家哲学呢?
所以庄子从老子的救世转向了救人。他主要关心的是乱世如何安身立命,即作为主体的个人如何摆脱各种束缚,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和开放独立的人格。
庄子通过战国时代的社会混乱,深刻洞察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困境。而战争力量不仅扼杀生命,也扭曲人性。面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财富的积累,人性中的恶,如自私、贪婪、狡诈等。,也在日益扩大。人们终日忙于追名逐利,不知不觉陷入了“人为奴役”的状态,失去了人生的真正归宿。
庄子认为人生面临三个困境:
之一,死亡的自然极限。“人生如果有天与地的差距,那只是突然的。”人注定要死,这是生命的极限。生必有死,死是生命的终结,生命是走向这一终结的过程。
在生命过程中,死亡的因素无时无刻不隐藏在人的身上,所以人往往害怕死亡,但这只是“他人之死”的感觉,自己却从未经历过;一个活着的人永远不会有和别人一起死去的经历。死亡是个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也帮不了你。
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此时,你会陷入一种完全孤立无援的状态,那种恐惧可想而知。庄子对时限的必然到来表现出深深的悲哀,但他不是悲观主义者,他对人生短暂的深切哀叹中包含着对当下生活和人生的积极肯定。
庄子强烈要求超脱这种人生困境。这种超脱不是寻求人的感性生命的永生,而是以一种哲学的态度对待生死。他认为生老病死的变化和春夏秋冬一样自然,所以要从容应对。
庄子说:“死和生是一样的,永远是黑夜。所以,善我生者,善我死也。”“过健全的生活就是享受彻底的死亡;一定要活,所以一定要死;死亡的价值取决于出生肯定,死亡的意义取决于出生赋予。如果你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你也有权利埋葬自己的死亡。由此可见,庄子的生死观绝不是消极的,更不是出世的。”
二、必然与自由的冲突——社会的极限。人的存在是社会历史的,个体的人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世间有两大戒律:其一,命也;二、义也。一个孩子的爱情和生活,在他心里是解决不了的;我为君,我为义,我不知所措,我不是君,我逃不出天地间。这就是所谓的大戒律。是丈夫照顾亲人的孝心。夫则安,忠则荣。”
“大环也可以看做两个大枷锁或枷锁,存在于人的生活中。但是,这个枷锁不是人自己戴上的,是命运和天道。只要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被困在这个枷锁里,无法逃脱。这是与生俱来的,无法选择,也因此无法抗拒。意识到这一点是很无奈的,尤其是对于一个追求自由的人来说,但另一方面,意识到限制是追求和获得自由的前提。”
既然忠孝是不可逃避的义务,那么“那些过去关心自己的事情,悲喜不轻易付出,明知自己除了安身立命之外什么也做不了,行动起来就忘了自己的身体”就是说,外在的必然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来了就要安身立命,随遇而安,认识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
三、爱欲——自我的极限。庄子认为,人的生命的充分发展和精神自由的获得,不仅受到自然极限和社会命运的制约,还受到一种自我设置的障碍——悲喜感和利益欲。庄子认为,悲欢离合的感觉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可能去那里。“悲喜来时,我不能御;去佛而止。伤心的老公,这世道直取物啊!”
“古人外化而不内化,今人内化而不外化”,意思是开悟者能随万物之动而动(所谓外化),有一颗宁静的心灵(所谓内化),而世间暂时的喜与悲,因外物的影响而心理发生变化,成为外物居住的地方。
同样,庄子认为,对利益的渴望是人的本性所必然和固有的。“丈夫的 *** 和情趣对人是有力的,心乐而不学,身安而不似象;夫欲避邪,不待师。此人之性也。”
如何去除人们心中的贪婪?老庄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知足,知足于所得,名利要当过眼云烟。来了就拿,走了就舍,超脱了。如果我们能对欲望无动于衷,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就能抵消不满足带来的痛苦。“没法可诉,没人有错,也没什么累的。”当人摆脱了欲望和诱惑的束缚,就会从思想中解脱出来,从而“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地享受”。
康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工具和手段,只有人才是唯一的目的。“人,其实都是理性的人,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是一种目的,而不是只为了这个或那个意志的工具。”唯才是目的的思想,在庄子那里存在了很久。
在庄子看来,个体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显然不在于人之外的任何东西。个人不是被任意驱使的工具,不仅仅是被别人驱使,更是被自己的情欲或意志驱使。个体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存在本身就是存在的价值。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的更高目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庄子最早发现并确立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具有个体意识的交友 *** 和资源的混乱,个性的缺失,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它的顽疾和惰性。相比较而言,庄子对个体的个体性、独立性、自主性的强调是值得称道的。
庄子既然把人的存在和发展作为人的更高目的,必然会对“人为奴役”的现象发出强烈的 *** !“那么试着谈一谈,自以下三代以来,世界是以物易物的。小人殉道,士殉道,博士殉道,圣人殉道。所以算孩子的,事业不同,名声不同,因伤殉道。伯夷之死,名扬寿阳之下,盗足之死,有利于东陵。两人死法不同,来世皆伤。”
“用相刃止不住,不可悲。终身服务无成功,疲劳不知归属,不要难过!”庄子深深感叹,人生就是一种辛劳与辛劳的生活,而空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从医生到反派,从商店扒手到圣贤,他们各自被不同的外物奴役,或为自己的名、利、家或国家大事而争斗、牺牲,但在摧毁自己的肉体生命、损害自然本性方面,他们是一模一样的。他们都“被人之物奴役”,失去了自由。
庄子本人把追求精神的自由和洒脱看得比物质的丰富和满足更重要。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文庄,令厚钱迎之,许以为之。周孝说,楚使者曰:“千钱重利;卿,敬也。难道你没有看到单单在郊区就有牛的牺牲吗?食几年,衣绣,入祠堂。当它是,虽然你想成为一只孤独的海豚,你如何能得到它?如果你渴望去,你就不会污染我。我宁愿在游戏中快速,也不愿被那些有国家的人束缚。终身不做官,使我之志速。”
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大清之位,庄子却对这样的职位不屑一顾,并把它比作当官为郊祭牛。他宁愿做一头在污秽中打游戏却逍遥自在的猪,也不愿做一头没有自由的献祭牛。
庄子不仅鄙弃名利,还对宋国人曹尚、谦友惠施等贪图世俗利益的人进行了嘲讽。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深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常常感叹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满足,生不逢时。有多少人在官场失意,逃离道佛,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庄子的心?
中国知识分子缺乏独立人格,几千年来,有多少人不为地位、权力、名利所动,而只痴迷于艺术和科学?这是艺术和科学的不幸,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幸。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和归宿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政、仕途。
“学而优则仕”,有什么比不当官更好的?社会这么看,知识分子也这么看。所谓的人才失败,所谓的生不逢时,不过是仕途失败,仕途失意的代名词。相比较而言,庄子坦诚自由的人生观是非常难得的。
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是一种被动的人生哲学,容易让人产生“死”和“无助”的感觉,没有欲望和要求,产生一种认识人生的民族惰性。其实这只是对庄子的肤浅理解和狭隘理解。老庄思想最深刻的是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初期文明发展的副作用,尤其是人性异化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老庄并不是完全反对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反对人们追求名利,而是反对我们人类盲目追求人文创造乃至财富、成就、名利,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被外物奴役,精神衰弱。
庄子的人生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应该以是否有助于人性的完善和健全来衡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之一要义是心灵的自由。“泽之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积范仲。”
虽然草地里的野鸡很难找到食物和水,但它们不愿意被关在笼子里,因为保持它们的自然自由比免于饥渴更重要。庄子在这里倡导动物自由的目的是为了与人的自由相比较,为人的自由提供一个理论支点。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在阻碍着人的自由,比如仁、道德、世俗价值观、名利地位、政治、宗教、礼仪等等。要实现自由,就要摆脱一切奴役人性的藩篱。庄子拿着鱼竿,婉拒了楚王女儿的婚约和丞相的职位。他还把国王的尊重和地位比作一只“烂老鼠”,把国王的恩宠当成了文学衣服的祭品。他宁愿穿着破衣烂衫和草鞋,像猪一样在泥地里自由自在地玩耍,“一辈子不做官,好让我的野心更快”。
除此之外,他和惠施在濠江上畅游,感叹鱼儿游的轻松,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活泼的蝴蝶,都表现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和赞美。《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之一部著作,恰恰体现了庄子的思想主旨和人生境界。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科技对生活的干预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也造成了物对人的支配。
人在创造事物的时候,本来应该是希望事物为人服务的,但是现在人在忙于事物,事物与人的关系被颠倒了。就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人一天到晚控制不住自己,从不停歇,不假思索地做着机械的动作。物,不仅变成了统治人的东西,就连人本身也变成了机器和碎片。庄子高举逍遥游大旗的根本意义在于反对物对人的统治。
不用说,和任何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庄子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他因为崇尚自然的崇高,鄙视狭隘的功利主义,崇尚绝对的虚无,反对一切,甚至反对人类文化、知识、技术的一切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而走向极端。
“子贡说,这里有个机器,泡一百床要一天,很费力气。笑着说托儿所的烦,他说:“我听老师说,有机器的人一定有有机的东西,有有机的东西的人一定有有机的心。“胸中之心,纯白而不备。我不知道,我很惭愧,不做了。”既然机械技能让人心灵不纯,那该怎么办?答案是回到最原始的古代社会。
“到时候,山中无隧道,船中无梁,兽中无兽,家中无家无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要挺着肚子游。”“当他们躺下时,他们是居民,他们从地面上来,他们知道他们的母亲,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父亲,他们与麋鹿生活在一起,他们犁庄子否认和放弃所有的文明和文化,并希望人们回到他们最初的无知和无知的状态,相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但历史不会随着这一理论而改变。总的来说,历史不回到过去,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而不是被淘汰,技术对生活的干预和地位也是如此。虽然这种进步确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历史就是在这种文明与道德、进步与剥削、物质与精神、欢乐与痛苦的二律背反和严重冲突中进行的,这是悲剧性的矛盾。这是发展的现实,也是不可抗拒的必然。”
其次,他因为反对权威和社会阶级,批判社会弊端,片面追求独立意志,忽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群己关系的必要性而放弃了社会责任。他所追求的绝对自由主要是个人的和精神的,并没有为确立外在的基本自由权利和限制权力的扩张提供可操作的规范原则。所以他追求的个人自由没有真正的保障,容易滑向堕落和愤世嫉俗的态度,等等。
然而,尽管庄子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消极的、虚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成为历史博物馆中的思想化石。就像任何一个学派或流派一样,有其片面深刻的一面,也有矫枉过正的一面,但都包含着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真理因素。
他的自由闲适思想不仅对古代文人的文化心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生活在物欲横流、紧张忙碌的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也不失为一剂清心丸。
也许我们不能“游尘外而不随物动”,但至少要体会“返璞归真”的感觉,在为功利奔波的同时,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失意的时候,保持一种安静平和的心态。总之,以心灵自由为主体,以审美的态度度过人生,是庄子人生哲学更大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