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李培根(如何评价李培根)
【资料图】
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原董事长季德钧在职期间,业务蒸蒸日上,公司成功上市。季德钧是武汉一中61届校友,他十分感念母校对自己的培养,他深情回忆说:
学校严谨的教学帮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又红又专的辩论使我们初识了人生的哲学,黄孝河的劳动让我们尝到了什么是艰苦,大炼钢铁的炉火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执着,朝夕相伴的同窗情谊让我们心心相连,苏联姑娘的来信为我们掀开了世界的一角。除此之外,让我终生受益的是一中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
他特别怀念参加合唱团的经历,在此期间,他多次登台演出,创作了生平第一首歌曲,当上了合唱团长,锻炼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经常免费观摩市里的文艺团体的演出,有机会近距离领略知名演员的风采,培养了对音乐艺术的强烈爱好,并由此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并且将这种爱好保持到退休以后。
季德钧的演艺活动非但没有妨碍学习,反而怡悦了身心,提高了学习效率,1961年高中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
对于季德钧而言,技术研发和艺术爱好是他的一体两面,是和谐发展的生动体现;如果说技术研发是他的虎身,那么艺术爱好就是他的两翼,虎生两翼,使这个理工男游刃有余,翱翔在广阔自由的天空,从而完满地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也极大地提升了幸福指数。
(2016年6月,深圳群声合唱团在广西巡演,二排左男为季德钧)
李恩宽,是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老年专家,湖北省知名中医,是我校55届校友。在建校80周年之际,李恩宽老先生撰文忆念母校和恩师,在《我为曾是一中的学生感到骄傲》一文中,他这样写道: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从市一中高中毕业已经55年,现在已75岁了,但我还是非常怀念一中,感恩一中。在一中我收获了知识,学会了做人,为以后我的学业、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为曾是一中学生感到骄傲!我为曾是一中的学生感到光荣!
徐晓钟是我校48届校友,著名戏剧导演、戏剧教育家、博导,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国家大剧院戏剧总监,被誉为“戏剧教父”。在武汉一中建校80年庆典前夕,徐晓钟最不能忘怀的是他从一中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有此同感的还有著名诗人曾卓,著名经济学家、改革家蒋一苇,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密加凡。
李培根是67届毕业生,后来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最让李院士感念的是“学校里并无死读书的风气,相反课外活动蔚然成风”。严谨、高效的教学,活泼、自由的氛围,多才多艺的师生让李培根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曾庆瑞1951年2月到1956年7月在武汉一中就读,高三考入北京大学,后来成为博导、著名影视艺术家、评论家。他深情地诉说,他的启蒙是在武汉一中的大摇篮中完成的。这启蒙包括“在一中学到了这一生最初的、也是系统的文化知识”,“在一中开始走进社会实践的大门”,“在一中学到了做学问的基本功”,“在一中学习了为人的最基本的准则——真诚和善良”,“还养成了做人的另一种品格——感恩,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曾庆瑞曾数次回母校,捐书、开讲座、参加校庆庆典,感恩母校,赤子情怀令人动容。
(2016年4月2日,曾庆瑞回母校开影视鉴赏课)
94届校友撒贝宁就读我校期间,学业乏善可陈,却是少见的活动积极分子。唱歌、打篮球、参加演讲,无不倾情投入;组织全校的文艺汇演,小萨同学更是大包大揽,一人表演了6个节目!真可谓: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撒贝宁!正是这种无役不与的热忱与担当,造就了撒贝宁非凡的亲和力和自信心。高三那年,北大冬令营向我们学校发出邀请,我们把机会给了小萨同学。小萨同学果然不负众望,面试中脱颖而出。虽说他的唱功不佳,但他出场时的形象和气场一下征服了所有评委,最后被保送上了北大。
“我人生的调子就是在高中时期定下来的”,“从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开始,注定会用一辈子来想念一中。”撒贝宁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成名以后,撒贝宁心系母校,几乎每年都要回母校,参加五四成人礼,和同学亲切交流,参加校庆活动,担任校庆主持,用各种方式回馈母校。
在新冠病毒肆虐、武汉封城危急之时,远在万里之外的撒贝宁想到要为母校做点什么,他捐出20万元,成立廿廿基金,录制短视频,激励母校师生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战胜病毒。“廿廿”代表2020,谐音“念念”,借以表达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这就是武汉一中,奋力将学生托举、助力让学子高飞的学校,也是让学子永生难忘、永远感念的学校!